這真是振奮貓心的消息啊~
 
史泰福(Steif)的金耳扣泰迪熊一直都是德國手工藝的象徵之一,沒想到一時利慾薰心跑去中國,讓一堆無辜的熊寶寶變成拿中國護照,國籍改變、價格不變,難怪在歐洲的銷售一路下滑。

 
尤其是Mattel出事後中國政府的處理態度,讓許多父母對於中國製的玩具起了戒心。好幾次想買隻金耳扣熊熊送給朋友的寶寶當禮物,一翻產地變成MIC,就只好跟生錯地方的熊寶寶說抱歉,因為若是不小心害到別人的寶寶,這罪過本貓可是擔待不起啊~(雖說我曾不慎入手MIC的Longchamp送人,收禮者當下以為是仿冒品…)
 
今天去Promod逛打折品,手上拿了四件中只有一件是MIC,其他產地為摩洛哥、匈牙利和孟加拉。這與前年Promod幾乎整店都是MIC的境況大大不同。本來就該這樣,這世界人工便宜又優良的國家太多了,為何只能獨厚MIC呢?
 
那些名字會連著國家名稱如德國史泰福,英國Burberry,法國LV等打著國家形象品牌的名品,真的不能短視近利到自砸招牌啊~

希望Burberry早日回頭是岸...
 
Neko543:以下轉貼兩篇新聞以做[平衡]。第二篇原文簡體,轉為正體較易閱讀。

新聞讀後感:

那位佛心來的
弗萊辛先生人還在中國,也還要賣泰迪熊給中國人,皮在癢才會說出[退出中國是質量問題]咧。
不過,弗萊辛先生提到[而最令史泰福感到頭痛的是,中國員工流動過於頻繁,經8至12個月培訓出的縫紉女工大多難以在史泰福的中方合作廠家堅守。]和[消費者希望從我們這裡購買最優質產品,要求產品的壽命長,希望這樣的產品能伴陪孩子們的童年,也有人往往把泰迪熊作為自己童年的回憶,永遠珍藏。],透露出兩個重點:

1.人工流動率高,當然會影響到車工的品質啊~
2.應該沒有德國人會希望自己童年最喜愛的那隻泰迪熊是MIC的
 
自由時報下的標題有語病,金耳扣熊本來就不是中國製的,怎能說是[代工出走]呢?應是[回原產地]吧

還有,把產地china改成PRC的廠商,根本就是詐騙集團啊~
 
 
泰迪熊代工出走 恐掀跟進風
編譯羅倩宜專題報導

德商史泰福撤資 冰山一角

工資低廉的中國,素有世界工廠之稱,不過,近年來中國產品的品質屢出問題,影響歐美企業商譽,這次史泰福公司撤出中國只是冰山一角。德國史泰福公司表示,該公司從二○○四年開始將工廠遷往中國,選擇在中國生產泰迪熊,結果雖然降低製造成本,品質卻無法符合標準,四年來,該公司的百年品牌及精品聲譽,在國際市場上受到重創。
史泰福公司宣布,將在二○○九年之前將代工廠全面撤出中國;針對此一事件,德國玩具工業工會認為,史泰福撤出中國並非個案,未來將有更多廠商跟進,預料歐美企業的代工出走,將在中國成為趨勢。
中國製產品 歐美民眾沒信心

事實上,早在二○○七年九月,美國最大玩具製造商美泰(Mattel)公司,就曾因為中國製的玩具塗料含鉛量過高,在一個月內三次大規模回收市面上的中國製玩具;但中國官方回應表示,中國製商品並無問題,上架商品大規模回收的原因是國際玩具安全標準有所改變。當時媒體報導引發國際關切,許多國際民調公司紛紛公布調查結果,顯示歐美民眾對中國製產品信心下降,盡量避免購買中國貨;有些美國廠商甚至在產地註明的標籤上,以辨識度較低的「Made in PRC」來取代「Made in China」,連美國國會也擬立法加強規範中國玩具商品的進口。
除了玩具業之外,近年來還有許多標榜高品質的精品業者,例如Burberry、Coach等也在中國設廠,但由於中國製商品信用不良,業者處理產地問題時也是格外謹慎。


德中经济 | 2008.07.12
史泰福退出中国不是因为质量问题

德國百年老字型大小品牌企業史泰福宣佈在兩年內將其生產業務撤離中國的消息一時成為德語媒體的關注焦點之一。中國是玩具製造大國,受到業界的肯定,在德國市場上出售的80%多的玩具都來自中國。在德中合作更趨密切的今天,史泰福改變中國製造戰略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它又向人們發出了怎樣的信號?德國之聲記者就此議題採訪了該公司市場銷售部經理馬丁-弗萊辛:

位於德國巴符州布蘭茨河畔的史泰福家族企業已有128年的歷史,如今擁有員工7百人。憨態可掬的泰迪熊便是該公司的驕傲之一,史泰福的產品因其做工精良,質地考究,經久耐玩往往被消費者們珍藏。如同真人般大小的泰迪熊的售價甚至超過1千歐元。4年前,將部分生產業務轉往中國的史泰福如今改變了這一戰略,有媒體報導說,產品的品質問題是原因之一,史泰福市場行銷部經理弗萊辛則連連否認:"我們在中國製造的產品不存在任何品質問題, 經我們檢查,中國製造的產品都滿足我們的要求。否則我們無法在德國和其他地方銷售。"

儘管品質不存在問題,但供貨期長、運輸費用高,生產成本的提高等則影響了史泰福的戰略改變。而最令史泰福感到頭痛的是,中國員工流動過於頻繁,經8至12個月培訓出的縫紉女工大多難以在史泰福的中方合作廠家堅守。"如果我們在中國的工廠附近有人建了新廠,工資待遇高一些, 體力強度也小一些,剛剛培養出來的女工就會轉到別的工廠工作,這不僅是我們一家的問題,我們的競爭對手也有同樣的經歷。尤其在玩具製造領域,中國的人才流動問題非常突出,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其實,據弗萊辛透露,改變中國製造戰略也與企業領導層易人有關。4年前,當史泰福便於珍藏的高價位絨毛玩具的營業額出現下滑趨勢的時候,公司領導層採取了降低生產成本,走向中國的措施。但中國戰略並不能解決公司營業額下降的根本問題。中國員工的低工資往往被人員培訓、高昂的運輸費用等所抵消。現在,史泰福新領導層進行了戰略修改,力主兩條腿走路, 也就是說,既為收藏者提供高價位元產品,也生產大眾化產品,為孩子們的童年增添樂趣。這樣的戰略考量當然基於對市場的深入調查。 "消費者希望從我們這裡購買最優質產品,要求產品的壽命長,希望這樣的產品能伴陪孩子們的童年,也有人往往把泰迪熊作為自己童年的回憶,永遠珍藏。當孩子們長大後回到父母家中,還能看到自己小時候玩過的絨毛玩具。這是我們的戰略考量。為了擁有穩定的基礎條件,我們決定由自己生產。"

儘管史泰福決定逐漸撤出生產業務,但擔任兩年市場行銷經理的弗萊辛仍然欣賞中國:"我喜歡中國,喜歡去中國,那裡的變化非常大,發展很快。我也參觀過那裡的生產車間,非常乾淨、整齊,工作環境不錯。在這方面,我挑不出什麼毛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ko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